今天“十年·答卷”系列节目,一起打开制造业的精彩答卷。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们的战略选择,就是要继续抓好制造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支撑起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朱彦是中国中车高铁研制工程师,工作20多年来,参与了20多个型号动车组研制,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的发展历程。朱彦说他上大学的时候,坐的还是老的绿皮火车,时速只有80公里,当时就梦想着,将来能够坐上自己设计的高速列车,新时代让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国最新一代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的时速已经达到了350公里,作为主要设计者之一,朱彦感到非常自豪。

  疾驰在祖国各地的高铁列车,有40%左右产自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复兴号CR400BF系列动车组副总设计师朱彦说:“我们应用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还有物联网等最新技术,实现了高铁Wi-Fi覆盖、北斗卫星导航、旅客智能点餐,包括温度和灯光自动调节等功能,旅客乘坐列车,可以获得全新的智能化体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包括高铁在内的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指引下,这十年,中国高铁人自主创新,加快复兴号动车组的研制,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研制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意味着要把当时世界上高铁运营最高时速300公里左右提升到350公里。朱彦他们遇到的最大拦路虎是如何降低气动阻力。

  为了减小阻力降低能耗,朱彦他们对复兴号列车进行了平顺化设计,特别是全新设计了运用仿生学原理的车头头型。

  朱彦说:“最后列车的阻力,和和谐号相比能耗降低了11%,到京张智能动车组的时候,我们又进一步降低到了15%,列车的综合能耗也降低了10%以上,也就相当于列车运行一年能够节约180万度电。”

  复兴号从启动研发到最终定型,历时5年时间,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从此中国成为高铁领域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和主导者。目前复兴号动车组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在京沪高铁等多条线路上,实现了时速350公里的商业运营,为世界高速铁路树立了新的标杆。

  朱彦说:“高铁制造也涉及到冶金、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还有精密仪器、机械、电力等多个产业链。我国已经建立起3个千亿级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也拥有世界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在这个集群内,不出5公里,就可以找到上万个高铁用的零部件,这背后是整个装备工业制造能力和产业供应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说:“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实力标志很重要的就是看它有多少先进的产业集群。而中国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区域重大战略布局,在这些重点区域布局形成了一批批先进的制造业集群,才使得我们拥有了迈向制造强国的底气。”

  姜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空间站总装班组组长,他说每当看到太空中,我们的航天员在空间站里安心惬意地工作与生活时,他都会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因为他们身处的空间站是姜旭和他的团队亲手一点点总装的。十年来,姜旭和他的团队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的航天器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他们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加的班也越来越多,但工作起来越来越扬眉吐气。

  从“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到“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到“问天”实验舱,这十年,姜旭先后参与了10多个国家重大航天型号的总装及发射任务。

  姜旭说:“这十年来,每次总装新的航天器都能感受到中国制造的进步。每一个航天器成功的背后都是大量关键核心技术被攻克,我们的元器件和设备越来越可靠,越来越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十年间,我国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大火箭、北斗导航、高分卫星等重大成果竞相涌现,特别是独立自主完成了中国空间站从设计、制造到测试的全过程。

  董煜说:“习近平总书记重视航天工业,实际上是重视中国在高精尖技术产业上的突破。我们在航天工业上面的每一点投入,都会带来对其他行业的溢出效应,都会对一系列民用的技术工业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经反复为各个国家的工业化路程所证明了。”

  除了航天科技,这十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引领,高端装备不断突破,涌现出像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大盾构机、大飞机、航空母舰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十年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了2021年的15.1%和32.4%。

  徐伟是唐钢的炼钢工人,以前炼钢依靠安全帽上的炼钢镜,观察炉口火焰、判断钢水温度,为了练就此项火眼金睛,大家都练得双眼红肿、肿胀,但就是这样,判断钢水温度仍有误差。现在炼钢不再依靠安全帽上的炼钢镜了,因为有了智能炼钢系统,这十年科技的发展,解放了炼钢工人。

  智能炼钢系统应用人工智能摄像头、红外线、烟气分析系统等新科技,监测钢水的各种指标,精准控制钢水质量,实现了一键炼钢。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长材事业部转炉作业区作业长徐伟说:“彻底让我们告别了以前靠经验炼钢。过去生产条件比较差,炉前的温度比较高,常年维持在四五十度,一炉钢下来每个工人都是汗流浃背。现在,我们只需要在主控室点点按钮,下达几个远程指令就可以完成过去的工作,工作效率比之前提高了将近三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钢铁等传统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2018年,我国提前完成“十三五”时期1.5亿吨钢铁去产能目标,中国钢铁业告别粗放式发展的老路,逐步走上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的新路。这几年,河钢集团累计压减钢铁产能千万吨,对包括唐钢公司在内的四个城市钢厂进行区位调整和转型升级,目标就是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低碳绿色化发展。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信息自动化部部长李晓刚说:“在唐钢智能制造的大脑中枢,大屏上显示的是唐钢全生产流程十几道工序中4000多个关键节点数据,我们广泛应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众多场景采用了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模型优化算法,结合5G通讯、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技术,将生产流程管理及产线的工业控制进行了深度融合,打造了世界领先的智能制造体系。”

  目前,唐钢的智能热轧产线可以实现90秒内一卷钢下线,一个小时就能生产1200吨的成品钢卷,年人均劳效超过1500吨,达到了行业的领先水平。

  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说:“现在,河钢高端钢的品种比例由集团组建初期不到20%占比,提高到现在的近80%,有300多个品种填补国内和国际空白,2021年度营业收入突破4300亿元,比10年前增长70%。”

  董煜说:“制造业的发展最主要靠两个关键,一个是装备,一个是材料。钢铁在材料当中具有十分基础性的地位,它就像粮食一样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未来面向全球更高水平竞争,我们更需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步伐,通过制造业的高水平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仰望太空,中国空间站已经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新阶段;俯瞰大地,复兴号高铁列车已经驰骋到青藏高原;透视地底,几百台中国造盾构机正在奋力掘进;探秘深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万米海沟成功探底;从产销量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到5G手机、智能家电、服务机器人……十年间,中国制造创新引领、突飞猛进,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新时代,由大变强的中国制造,正推动中国号巨轮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破浪前行。